桧柏上的瘤状物,即冬孢子角,表面生一层长柄的冬孢子,大小为33至62×14至28微米。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至24℃,低于6℃或高于30℃时,均不萌发。 (三)病害的侵染循环及发病规律:每年3至4月间,冬孢子角遇雨萌发,产生担子和担孢子,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梨树上,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芽,从表皮直接侵入梨的发病部位,完成侵入最快只需2小时。侵入后的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,约在5月间出现性子器,6至7月间出现锈子器,锈孢子于9月成熟,散发空中,不再侵染梨树,而借气流传播至桧柏上,萌发侵染桧柏嫩枝和针叶,形成菌瘤越冬,来春形成冬孢子角,完成其侵染循环。担孢子在气流中,很易失去活力,其有效传播范围为5至10公里。故两种寄主相近、春雨多时病害较重。
(四)防治:根据转主寄生的特点,关键在于两种寄主不宜栽植过近,起码相距10里以外。 在不能砍伐桧柏树的地区,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,彻底铲除病原,对两者进行喷药保护。
(1)9月下旬和10月上旬,向桧柏上喷布两次1至2度石硫合剂,以防锈孢子侵染桧柏而形成冬孢子角,亦可在担孢子传播之前,于4月上旬向桧柏上喷4—5度石硫合剂。
(2)梨树开花前,喷200倍波尔多液,或500倍代森锌、800至1000倍代森锰锌进行保护,最好花前花后各喷一次。在侵染初期,在梨树上喷1000倍三唑酮,能杀死初期侵入的孢子,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1.症状:桧柏锈病危害桧柏针叶和嫩枝,初为黄斑点,后隆起顶破表皮露出红褐色的圆锥形或鸡冠状物,单个或数个相连,即为冬孢子角。春雨后遇水胶化呈橙黄色花朵状的胶状物,冬孢子即在此胶状物的表层。
2.发生特点:菌丝在桧柏上越冬,翌年春产生冬孢子角遇雨萌发产生担孢子,由风传播。在春季温暖多雨的年份,发病严重。
3.防治方法:冬天剪去桧柏上的重病枝。10至11月份在桧柏上喷0.3%五氯酚钠、1波美度石硫合剂的混合液,可防止锈病孢子的侵染。3月中下旬在冬孢子萌发前喷1至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等量式160至200波美度波尔多液2至3次7至10天喷1次。